top of page
11.1  一、內空外假

11.1 一、內空外假

p_4-01.GIF

主講:智海長老



  我今天早上洗臉時,突然想出一個道理出來,叫「內空外假」,現在把這句話介紹給各位,天台宗講空假中,現在我們注意這個「內空外假」的問題。



  什麼叫「內空」?

自己的心裡要常常「觀空」,一塵不染,清淨無為的,裡面通通要「空」,叫「內空」。要用無分別的智慧,像一盞明燈往內心照去,要照見自己的「五蘊皆空」。



  「外假」是對外面,對人事也好,對做事也好,要看得「假」一點,但是「假」不是錯,「假」不是糊裡糊塗,看錯了可不行,都得要清清楚楚的,但內心要明白它是「假」的。「假」的就是說:它那個方體的東西是硬的,我不會往那邊碰,它碰不到我,如果碰到我也不會痛,就好像它是圓的一樣。

如果它是方的,那麼我也是方的,心裡頭不能「假」的話,它就是「真」的?「真」的就馬上有障礙了,所以佛菩薩度眾生要用不同的善巧方便。



  「羅漢」和「菩薩」有什麼不同呢?

「羅漢」是「內空」了,「外假」還有些問題,所以不敢來這個世間行菩薩道,他怕有障礙,就是不能把塵俗的世間變成「假」的緣故。



  比如說以前有一個羅漢,想行菩薩道廣度眾生,有一個外道試驗他,就問他說:「你是行菩薩道的是不是?」羅漢說:「是」,外道說:「我母親現在有病,需要活人的眼清治療,你挖一個眼睛給我!」

羅漢說:『好!』,就挖下來給了外道。但是外道說:『你挖錯了,應該是另一隻眼睛。』

那個羅漢為了要滿外道的願,於是又挖另一隻眼睛給外道,結果外道說:

『這眼睛是又腥又臭的不能治病!』

便將眼睛扔到地上用腳搓爛了。這一下子把羅漢給試驗住了,他說:

「我不能行苦薩道,我還是修我的小乘,了我的生死,我度不了人!」這一個考驗是澈底把羅漢給考住了。



  釋迦牟尼佛就不怕這些,在金剛經上說:佛在因地上修行時候,有一次遇到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,一段一段的分開,因為那個時候他尚做菩薩,王就問他:「你有沒有瞋恨心?」他說:「我不生氣,沒有瞋恨心!」

歌利王說:「怎樣證明?誰相信呢?」

釋迦菩薩說:「這是真的,如果我沒有打妄語,你割下我身上的肉當下就會長平!」

說完這話,全身的肉真都長平了,等於沒有割。

各位看,如果真正修好「內空外假」的話,就可以從「空」出「假」了。這是一種境界,我們做得到嗎?



  第一、我們受不了這痛苦

  第二、不能沒有瞋恨心

  第三、肉長不成

所以「假」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「內空外假」那是大菩薩的境界呀!

但是大菩薩是怎麼來的,也不是憑空就有的,也是慢慢從小菩薩修來的,我們現在是小菩薩,還沒有到那種境界,可是內心常常要有這種觀念,如果常常有這種觀想力,會有很大的幫助。到最後成功了,真把它觀假了就像做夢一樣,那就變成大菩薩了。「什麼是『有為法』呢?」是有造作的,有「四相遷流」

「什麼是『四相遷流』呢?」就是有生、住、異、滅,四種相狀常在遷流轉變中度過的東西。



  某一種東西產生出來,不管是人工的,或者是自然的,都有一個開頭(生),產生出來都有一段時間(住),在停留一段時間,住的時候,同時也在變化(異),變化了之後,不長久了(滅),這就叫做「四相遷流」。這就叫做「有為法」,而不是「無生法」。



  人從生出來,從小到大到老,百年之後歸終,不能長久。世上種種東西,自然的,人工的,到了最後也不能長久,那就叫「滅」。所以我們平常不講四相,只講兩種相,那就是「生」和「滅」,在人生就是生死;有生必定有死,有生必定有滅,這叫有為法;有所造作的,有所作為的法,都是有生有滅的。但是這種法,我們所看到的這種現象,把它當成真實的,可是以佛法來說:

「這些現象如何產生出來的呢?」

「是不是無中生有,是不是神造的呢?」不是的,都是「因緣所生法」,互相為因緣,因緣和合就生,因緣分離就滅,所以完全是因緣,這樣不停的生滅生滅的轉變。



  因緣所生法,有生有滅的東西,在佛法裡說,它沒有自性,沒有自體。也就是說,根本沒有它的本身,沒有自體的東西,就是空的。

它既然是空的,生的時候便沒有生,滅的時候也沒有滅,在不生不滅的現象上,我們看不到它的不生不滅的本體,我們看到的是生滅的現象。換一句話說,我們看到的是粗相枝末的現象,它那根本本來的本體,我們的眼睛看不到,因為沒有那種智慧,所以不能忍可。明明是有而你說無,所以我不能忍可。

換一句話說,無生法忍在凡夫眼裡,變成了有生法忍。我們承認有生法忍的法,不承認無生法忍的法。



  在佛教裡說,一切法生的時候,本來就不生,現在滅的時候也沒有滅,它是「緣起性空」的,沒有自性的,那個才是真正的原來。「但是這種境界要到什麼位次?修到什麼程度?才能忍可呢?」在佛經裡判別,要到八地菩薩;八地菩薩是大菩薩,和小乘阿羅漢位次相齊等,但是所悟的境界是不一樣的。

按大乘來說,到八地菩薩才能證到真正的無生法忍,可是要分證才開始呢?從初地、二地以上已經知道一點了,但是還沒有到無生法忍的境界。



  到了八地是絕對證到了無生法忍,因為第八地是不動地,是無功用行,自自然然的任運而能看到一切法的無生了。我們現在左分析、又分析還是有生有滅,看不到它的本體,到了八地,對無生法,忍可了,原來是這樣,大夢已經醒了,夢境根本就沒有,那還不是空的嗎?

佛法修行漫談古人說:「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。」

有人問:「如何是佛法?」

禪宗祖師說:「庭前柏樹子」

有人再問:「如何是佛法?」

答:「爛草鞋」再問:祖師則不言語。

禪是要自己體悟的,解釋出來是祖師自己的。



  譬如說,水到底是熱?是冷?唯有親自去體驗才會知道冷熱的程度。佛法也是這樣,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成千上萬的人念,念到最後所得的結果是不一樣的。

廣東有句俗話:「一樣米養百樣人」,君子、小人、各行各業、有德、無德,也都不一樣。種一棵花生,長出來的是花生;種黃豆長黃豆,雖然泥土、陽光、水等,這些助原是一樣的,但是結出來的果實是不一樣的,因為最初種下的種子不同。由此可見我們人活此一生,除了吃飯、生活之外,千萬不要打錯了定盤星,而得種下好的善根。如果雜種,則來生的思想也會雜亂,沒有一定目標,如果清淨、純潔,則在修行中沒有那麼多的障礙,絆腳石、攔路虎。為什麼現在人修行,有人快樂,有人多妄想、多煩惱、多事務,種種無法如願?這就是個人的「業」。



  佛教說有內障、外障,內障是自己心中的妄想、煩惱,外障則是外來的人事或環境能影響內心的。佛教說一個人不要把內心都裝滿了,而要騰出空間來,空間越大,容量越多,空間越小,容量越小。



  佛教講「慈悲」,「無緣大惡,同體大悲。」

佛的空間是盡虛空、偏法界的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而我們現在的人,自己給自己畫個圈,一個一個的小圈,造成了一個社會。自己發展自己的圈,不能兼容他人的圈。人人如是,則圈與圈之間無法相容,若要人人能不劃地自限,而能盡量讓他人發展,有包容他人的雅量,則需靠智慧和慈悲。



  佛說平等,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能成佛。因為生生世世所造的因因果果不一樣,所以此生個個不同。



  華嚴經云:「無不從此法界流」

雖從一個佛性,流出來不同,無不還歸此法界,返本還原就是歸宗,要回復自己本有的佛性。從凡夫到成佛的路很長遠,按大乘來說有五十二個位子,每個人走幾個位子,你走幾步,他是幾步,在這之間的差別,對與否,則須以聖言量為準則。



  佛經本身是一面鏡子,要以佛法來解釋佛法,而不是以自己的意見來爭執對與否,如果育修瞎練則會走錯路,有的碰巧走對了或是前邊一個領著你走的人,有足夠的慧眼,才能拉著你走上正路,這完全是種境界層次的問題。



  有人說:「哎!你這個佛教徒,做起事來還沒有我好呢:信佛教幹嘛!」

這是因為有些佛教徒起初不明白道理,雖然念經拜佛,一做起事來先顧自己的利益,所以我們要先把界限分好,不可妨礙他人。

做生意的人說五戒中的「妄語」最難守,怎麼辦呢?這有個變通的法子,譬如說買主要求五元,你不能騙人說我的進價是五塊半,虧本呀!但是你可以說,我來貨的價錢是不能告訴你的,多少你不要問,我也不能虧本賤賣,但一定是真貨,不可騙人。或是是在路上,遇到陌生的人問你家住在那兒?你也不能告訴他,怎麼辦?若此人無威脅性,可以說:「對不起,我不能告訴你」,若有威脅性,為了保護自己,只有說瞎話了。



  妄語戒的持法是保護自己而不傷害他人,但是受了五戒的居士們還是要盡可能持妄語戒,一則為了保護自己,一次、兩次,瞎話說多了,順口溜,講久了會失信用。孔子說:「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」。



  佛法說〔空〕,第一就是把不好的先放下,就如瓶子中有不好的先倒掉,洗乾淨再裝好的(智慧),這就是要我們先空而後再有的道理。



不到成佛是學不完的,智慧是重重無盡的,最歸宗到了聖人的境界。智有三種:

  一、一切智

  二、道種智

  三、一切種智



  釋迎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,最後成佛,成就一切種智,至高無上。羅漢只證得小乘的果位,最後還得回小向大,發善提心再進修。

修行最怕的是,求速成班,有些人聽到佛法,一高興今天念這部經,明天聽他人說那部經的功德大,就改誦那部。就如猴子抓棗兒,抓一個扔一個,這是不成的。

就如人天天吃飯,天天工作,念佛也一樣得持之以恆,得實際的去行。尤其初學佛的人,最易犯此毛病,等到學佛久了之後,發現誦什麼經都是一樣。誦經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心安了,一個是安心,另一個是開心。心安了,心也快開了,必要沒安,心也無法開,即使開了,也如曇花一現。



  心安則理得,心不安則存在著貪、填、痴的病毒。佛法為藥,慢慢的增加藥效,持之以恆的念佛,病毒也漸漸的消逝,心也安了,身體也健康,人也快樂。如果沒煩惱,連花園裡的花,看起來也特別艷麗。所以學佛是讓自己開心,讓他人也開心。

有的人學佛,日子久了,開心的力量會漸漸減弱,但是信心還是存在。應知萬法唯心心的變化與心的力量是看不著的,無形勝有形。道理是無形的,但是我們得從有形的去做,做到家時,歸宗無形。



  一開始談「無形」,是做不到的,反倒成了空談,從有形的「方」進入無形的「圓」。「方」的,就如該吃飯時吃飯,該喝水時喝水。開始時,這些都定必需的,修行到最後,這些都是可有可無,這是一種層次、道理是「圓」的,而修持要從「方」上著手。



  「佛教說的般若和一般說的聰明怎麼分辦呢?」

「聰明」是世間的,是不清淨的,是不能了生死的;「般若」是清淨的、智慧的、能斷煩惱、了生死。警如說科學家很聰明,但他們仍是具有貪、瞋、痴的凡夫,不能斷煩惱。而修行人有佛法做依歸,剛起了貪念,則以持佛名號,能得清淨,這叫運用智慧。假使離開佛法,起了貪心,則又墮入凡夫俗子的聰明。因為有了過去清淨的體驗,可以做個比較,就很容易分別對與錯,所以清淨的智慧和垢染的聰明,對比有著顯然地不同。



  有些人或許會想:每個宗教都是好的,反正都是講真理。但是仔細想一想,真理到底是一個、兩個、還是多個呢?

嚴格的說,真理應該是唯有一個的。比方說早上起床,到屋外去透空氣,同樣是空間,屋內也有,為什麼一定要到屋外去?屋內是空,屋外也是空,但是屋內的空,被牆圍住了,所以眾說紛云的這個真理、那個真理,就是被一堵一堵的牆圍住的小空間,都是講真理,而沒能實在涵蓋住整體的真理。

屋外的大空間,就像佛教說的盡虛空,循法界,橫偏十方,豎窮三際的境界。這當然和屋內的小空間有所不同了所以透空氣要到屋子外面,才能獲得新鮮的空氣與廣大的空間。



  初學佛的人,不須一開始就急忙到處求師,最好先看經書,明白些道理之後,才能有判斷力,再選明師求皈依比較好。一九六七年在香港,有一位神父到一間佛教圖書館來找經書,曾對我說:。佛教的道理深奧,現在基督教、天主教已選出數位代表,準備研讀佛學十年,過了十年之後,我若覺得佛教非常有道理,我就放棄我現在的信仰而改信佛教。」



  一九六八、一九六九年在紐約,曾有三位神父,八位修女,高高興興的一塊來參加我們的浴佛節,拜佛。另有一座教堂中間梵文課,也上佛學課,還有位猶太人的神父,每當看到佛相就心生歡喜地禮佛,說自己前世一定是個和尚,直對我們說:

「為什麼你們法師不早點來美國,我就不會去當神父了」。

可見信仰要有自由,不要由於宗教的不同而有障礙個人信仰的選擇。



  舊金山的金門大橋,在一九八○年以前,約有六○○人跳橋自殺,多是年輕人。還有從老遠地方搭飛機來跳橋的,一時想不開,一下子就跳下去了。所以我曾於一九八一年,率領了數位出家眾和在家弟子約一百人左右,到金門大橋去念經、說法、做超度法會,超度之後一整年,沒人跑去跳橋自殺以致於死亡,僅有一個跳下去也被救活了。但是由於其他種種社會因素,沒能再去超度,至今又增加了四○○多人的記錄,這前後一千多人要都能遇到佛法,也都可以得救了。



  二十多年前,香港的沽價署,有位華人上班時,老在寫字樓裡被人打耳光,附近根本沒人,連埃打了幾天之後,嚇得魂不守舍,告訴他的英國上級,老外不相信,親自出馬,也挨耳光,這一下子可出動了基督教、天主教的牧師、神父來為之念經、祈禱,結果都無效,最後求助於香港佛教會。二十多年前,佛教在香港的地位不受重視,這一次由政府出面,全香港佛教團體僧俗四眾弟子們,聲勢浩大的在跑馬場舉行十天的法會,誦經、禮懺、放燄口,同時趁勢廣為宣揚佛法。之後,嚇得魂不守舍,告訴他的英國上級,老外不相信,親自出馬,也挨耳光,這一下子可出動了基督教、天主教的牧師、神父來為之念經、祈禱,結果都無效,最後求助於香港佛教會。二十多年前,佛教在香港的地位不受重視,這一次由政府出面,全香港佛教團體僧俗四眾弟子們,聲勢浩大的在跑馬場舉行十天的法會,誦經、禮懺、放燄口,同時趁勢廣為宣揚佛法。

原來曾經住在那棟大樓的善良無辜老百姓,當年在日軍轟炸時枉死的亡魂,由於此次的法會而得以超度,從此不再出現。從那時起,佛教在香港才逐漸受到禮遇,這就是三寶的力量,佛力、法力、憎人,如三條線擰起來成一條繩索,缺一不可:它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!



  在紐約有位年輕人得了神經病,他本身是位基督徒,對聖經中有很多的疑惑,請教牧師都得不到答案,所以心中老是掛念著這些問題,飯也吃不下去,覺也睡不好。有一次到佛教會來,談了一個鐘頭,覺得滿腹的迷惑通通得到了解答,病也好了。有這種病例的人很多,有位俄國女心理學醫生,她治療了很多病人,最後發現,還是徹底的去了解佛法,以佛法來醫治人的心理病,來的更為妥當。



  佛在世時,說過一部頂生王經。過去有位頂生王、治理國家時,國泰民安,富足康樂,天下太平,感動了帝釋天王,王說:「世上竟有此等好王!」就變成人來到凡間,問頂生王願否與他到天上瞧瞧?

頂生王說:「好哇!」

於是帝釋天王攜著頂生王到第二重天,招待他,天王的寶座也讓他坐一半。剛開始頂生王滿懷欣喜,坐了一會,頂生王起了個妄念,他想:「這個位子讓我一個人坐算啦!」

馬上他就從天上掉回凡間,

帝釋天王說:「你真不知足,你沒這樣福報,即使我的寶座讓你一個人坐,你也無法治理這些天人。」

當時那位不知足的頂生王,佛說就是過去多少劫前釋迦牟尼佛的前身。萬事是循環的,知足當下就是富貴,不知足當下就是窮人。佛法是無窮盡的,我們都在佛法的路上一步一步的走,應該「知足常樂」。家家都有部難念的經,當不如意的事發生時,不要繼續往前走,要往後退,才不會冒險。

彌勒菩薩有首偈「手把青苗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六根清淨方為道,退後原來是向前。」此退非真退,事實上,退就是進,世間無常能把握現實的環境,「知足」,當下就「常樂」了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