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2 21-40歲

民國三十五年(公元一九四六年 二十一歲)

是年冬,親近慈舟大師,聽講楞嚴經、法華經、華嚴念佛三昧論,五教儀、八識規矩頌、學習分科判教。

 

民國三十六年(公元一九四七年 二十二歲)

是年冬,慈老應天津居士林請,講地藏經,隨轉往福州,未返北京。余與同學性光法師結伴離京南參,家師亦隨同至天津居士林,參加真空禪師主持之禪七,並於該林度年關。

 

民國三十七年(公元一九四八年 二十三歲)

是年春隨越塵上人及性光同學乘船南參,往山東煙台至上海轉往蘇州靈巖山印光大師道場專修淨業。

是年夏,奉妙真和尚命,派往蘇州報國寺,整理線裝大藏經。

九月派往浦東小海會寺打觀音七,附近三林鎮路邊有草房一間,內有一位老婆婆,曾雙目失明,念觀音聖號三年而癒。

十月與家師等數位同參離開上海,乘長江船往南京,至武漢:於武昌文佛寺掛單。

十一月乘火車從武昌往廣州轉往香港。在粵漢鐵路車上坐火車頂,中途人車出軌,有人跌下受傷,余幸無驚到廣州市六榕寺六祖大師道場掛單約一星期,然後再與家師等數人乘火車。車抵達香港,掛單東普陀寺,被請書記職。

 

民國三十八年(公元一九四九年 二十四歲),以下用公曆計算年表。

是年春,但倓虛大師率領學僧,從山東青島抵達香港,創辦華南學佛院,三年為一期。余在香港青山法界茅蓬當家,共住比丘及沙彌十人。余因水土不服,發癮疾病,尚未痊癒,又生羊毛疔症,二首嚴重,將至死亡,經兩月餘,稍見好轉,入冬隨家師上大嶼山借住茅蓬靜修,健康始恢復。

 

一九五0年(二十五歲)

是年正月,在寶蓮寺參加禪七,七天跑香坐禪,通身法喜。該寺開山祖,紀修老和尚一字不識,原籍廣東人,到鎮江金山寺參禪十八年,一日定中,見香港大嶼山有二鹿,自知因緣在此,遂告假返廣東於該山結茅蓬習禪,即今日之寶蓮寺名剎。

 

一九五一年(二十六歲)

是年不幸上越下塵恩師圓寂於香港東普陀寺,恩師身後火化及安葬骨灰處理完畢,孤身含悲返回寶蓮寺掛單,每日早晚課外,以誦法華、楞嚴、淨土五經,及念佛為常課。

如今之寶蓮寺住持初慧法師,台灣基隆大覺寺開山靈源長老,都是當年同在寶蓮寺共住禪堂時之知心道侶。

 

一九五二年(二十七歲)

是年春,倓虛大師華南學佛院第一屆學生畢業、第二期招生,余參加報名考入該院深造,親近倓公座下永為依止。唯因當時環境所致,每日早晚課外,上午一連四小時排版印諦閑大師遺集,下午一連四小時聽課,如是不足兩年,終因身體不支而休學,再次上山住茅蓬。

 

一九五三年(二十八歲)

是年第二次上大嶼出住茅蓬,自修功課以看經、禮佛、繞佛、靜坐,二靜二動循環方法修行。一日看楞嚴經至二決定義云:〔如澄濁水,貯於靜器,靜深不動,沙土自沉〕處,通身當下從頭至足,甘露灌頂,如觸電然,身心不動,意念分明,妄心不起,此一突然境界,自上午九時許,直至晚間十時許,中間徐徐看經、禮佛、繞佛、靜坐,煮飯吃飯,十餘小時意念一如,定慧等持,身心安靜,似乎禪宗話頭落堂,整體呈現,自是對〔現法樂住〕似乎明白。

 

一九五四年(二十九歲)

是年顯慈長老宣佈此生最後一次講楞嚴經,於是下山親近求法,每日除聽講外,專讀楞嚴,三個月內其讀二十餘遍。

 

一九五五年(三十歲)

聽完楞嚴經後,九龍大佛寺住持樂果長老邀余為該寺監院。是年研究天台四教儀輔弘記一遍,共一百卷。

 

一九五六年(三十一歲)

佛教第六次結集三藏,兩千五百高僧在緬甸首都仰光郊區人造大石窟舉行,震動世界佛教界,為期三年圓滿,該國發動兩千五百童男出家是為慶祝佛曆二千五百年紀念。仰光創辦國際佛教大學,余與同學誠祥法師同往深造,學習巴利佛典,並朝禮世界馳名的大金塔,深慶此生出家難遭難遇,永難忘記。

 

一九五七年(三十二歲)

是年春,因在仰光過南傳比丘生活,素食問題難以解決,故又返回香港華南學佛院,仍依止倓虛大師,抽暇閱大藏經,如四阿含經及諸律部典籍,均在此一時期閱畢。

 

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(三十三至三十七歲)

是年一月,奉倓虛大師任命該院書記,在此期間手抄俱舍論六百頌,規定每兩日必讀一遍。該論在印度稱為聰明論,是阿含經綱要,是研究唯識之基礎,是天台宗藏教根據書。於一九六二年又全部俱舍再研究一遍,餘時念佛自修。

 

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.(三十八至三十九歲)

在香港內明書院聽敏智長老講楞伽經及俱舍論,同時為該院同學講印度佛教史,編述全部講稿待出版,並教書法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