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6. 念佛法門偈語

6. 念佛法門偈語

p_4-01.GIF

念佛法門的依據



此法門依據,三經或五經,

彌陀十六觀,行願圓通章,

今依無量壽,述偈略宣說,

勸諸淨業人,依此出娑婆。

憶諸佛所修,遠離虛妄行,

不起貪瞋痴,不著六塵境。

依止真諦門,少欲而知足,

勤求白淨法,志願無厭倦,

常恭敬三寶,莊嚴眾德行,

無有虛偽心,及諂曲不實。

善護於三業,身不失律儀,

口不譏他過,意清淨無染,

彼彌陀如來,本無去無來,

無生亦無減,非過現未來:

但以酬本願,廣度諸眾生,

現在西方土,為眾常說法,

種種眾生類,業報及善根,

及諸佛神力,皆不可思議;

彼佛光滅垢,生善身意軟,

彼彿壽無量,目連所不知,

彼土華果樹,能作諸佛事,

微風動枝葉,出無量法音,

其妙聲流布,演偏諸佛國:

若眾生觀樹,聞聲觸光影,

念彼樹功德,皆得六根淨,

有在地或空,講經德經者,

讀誦或受持,經行思維道;

坐禪或念道,行說道歡喜。

順俗如天人,實勝第六天,

蓮花化生故,容包無差別,

體清虛自在,福智神通具。

百味盈缽時,實無真食者,

但見色聞香,以意而為食;

事已即化去,時至則復現,

色力雖增長,而無如穢垢。

寶蓮光出佛,佛放百千光,

演說微妙法,安眾於佛道。

彼土無日月,無歲月劫名,

生彼住定聚,決定証菩提。

生彼上品者:捨家作沙門,

須發菩提心,專念阿彌陀,

並修諸功德,願生彼佛國,

臨終佛聖現,隨彼生極樂;

於七寶華中,自然而化生,

得神通自在,智慧皆勇猛。

生彼中品者:雖不能出家,

能大修功德,當發菩提心,

專念阿彌陀,齋戒飯沙門,

香華燈回向,發願生彼國,

臨終佛化身,光相如真佛,

與聖眾現前,隨化佛往生,

不退等功德,次如上輩者。

生彼下品者:不能作功德,

當發無上心,專念阿隬陀,

歡喜信不疑,至心願生彼,

臨終夢彼佛,亦得生彼國。

若住大乘者,淨心向彼佛,

乃至十念者,發願生彼國,

聞深法信解,乃至一念淨,

發心念彼佛,臨終如在夢,

見佛生彼國,亦得不退轉。

或欲生彼國,於禪定經戒,

不能大精進,然當修十善,

晝夜常思惟,極樂佛功德,

至心供養禮,臨終不驚怖,

心亦不顛倒,即往生彼國,

若居家事多,不暇淨齋戒,

應於空閒時,端正於身心,

絕欲瞋嫉妒,精進修慈心,

不慳不疑悔,孝順信佛語,

信作善得脫,念佛得往生。

食頃往十方,供佛華香具,

應念現手中,華散空復合,

垂下成華蓋,光色香普熏;

空中奏天樂,妙音嘆佛德,

須臾還本國,集七寶講堂,

彌陀演妙法,心喜得解脫。

彼國二菩薩,觀音大勢至,

先娑婆修行,生彼侍左右,

現居此世界,利樂諸眾生。

彼國諸菩薩,皆究竟補處,

大願弘誓者,功德莊嚴故,

入濁世度生,不受惡趣苦。

彼國諸菩薩,禪智神德滿,

調諸根柔軟,正慧無餘習;

修五眼具足,能照真達俗,

覺法性無礙,說法度有情。

其智深如海,心潔如雪白,

忍如地平等,淨如水洗塵,

智如熾盛火,能燒煩惱薪,

不著猶如風,無有諸障礙。

法音覺未覺,甘露潤群生,

大慈若虛空,淨如蓮無染,

正直心決定,求法無厭倦,

戒浮著琉璃,慧可破痴暗,

寂定淳溫和,令捨愛離垢,

尊重事諸佛,為世作明燈,

勝福田吉祥,堪受人天供,

彼極樂菩薩,功德如上說。

佛告彌勒尊,無量壽佛國,

聲聞若菩薩,功德不可說,

何不力為道,求生彼佛國,

橫截於五趣,惡道自閉塞,

壽樂無有極,易往而無人。

此濁世苦中,人皆共爭營,

貧富或男女,為自心走使,

憂田宅財物,有一復少一,

思欲適齊等,復憂怨賊奪,

心無能從捨,命終莫能隨。

生死獨去來,苦樂無人代,

善惡諸變化,所生路不同,

世人不能見,禍福與吉凶,

顛倒無遠慮,迷貪瞋不止,

父子夫婦等,相哭相顧戀,

一死一生時,憂愛結縛深。

迷多悟者少,各懷惡殺毒,

妄興違理罪,墮落無出期,

洽擇善勤行,熟思離眾惡,

經戒功德多,當生安樂國。

展轉五道苦,不淨無可樂,

宜各洗心垢,言行相拯濟,

雖一世勤苦,後生永安樂。

佛復告彌勒,十方諸世界,

善多而惡少,故易可化度,

唯此五濁世,劇苦難可化,

我於此作佛,令捨五重惡,

令持五戒德,正念身度脫。

汝廣植德本,忍進慈心專,

齋戒一日夜,勝極樂百歲,

此修一日夜,勝他方佛國,

為善積十歲,此界難修故。

生邊地疑城,信罪福習善,

願生彼國者,受自然飲食,

雖如忉利樂,不能出寶城;

被因疑惑心,修習諸功德,

於佛難思智,疑惑不信受,

生彼五百歲,不見佛法眾,

心意不開解,名邊地胎生。

眾生愚痴故,雖種善作福,

取相妄分別,情執復深重,

人天福果足,未出三界獄;

若以無相慧,植諸眾德本,

身心清淨故,遠離諸分別,

求生清淨剎,得菩提解脫。

當來經滅盡,我以慈哀愍,

特留此經法,百歲住世間,

其有值斯經,隨所願得度,

如來興世難,佛法得聞難,

聞法信樂持,此為難中難。

若有聞佛聲,踴躍慈心淨,

或毛豎淚出,皆前世曾修。

此微妙法門,諸佛所稱讚,

應依教勤修,長夜利有情,

常當念佛恩,令是法久住,

如佛說隨行,求生安樂剎。

佛說是法時,大千地震動,

現希有神變,放光照十方。

諸天虛空中,作妙樂隨喜,

妙華紛紛降,喜歎未曾有,

一切諸大眾,皆信受奉行。



(一)修行為何要念佛?

 1:修行為成佛,念佛最究竟;如欲得大富,常念珍寶事。

 2:念佛即念覺,處世境不迷;如暗有明燈,白知安危路。

 3:念佛治妄心,心定身安樂;如治猿防賊,勿令犯罪過。

 4:佛是大醫王,念佛能治病;煩惱是心病,妄語是口病。

 5:念佛家庭樂,夫念妻也念;子念女也念,全家佛成片。

 6:念佛植佛種,不植眾生種;佛種眾生種,因果迥不同。

 7:念佛轉煩惱,煩惱毒人心;傷法身慧命,念佛是救星。

 8:念佛開智慧,能辨諸邪正;心眼有光明,不為惑所惑。



(二)念佛為何要打七?

 1:上根修行者,不必要打七;深山鬧市裡,與道常相契。

 2:中下根性者,障深慧淺薄;放逸或懈怠,打七與道合。

 3:經明修行法,誦經或念佛;三七或七七,亦各不同說。

 4:有說破我執,須打第七識;轉成平等智,無我執法執。

 5:獨修或處眾,為剋期取証;古今修行者,方法不盡同。

 6:修淨土法門,簡易唯持名;七日心不亂,臨終能往生。

 7:靈巖及紅螺,近代淨土宗;今人多效法,規則亦不同。

 8:今此現前眾,剋期為取証;精進打佛七,三業要相應。



(三)佛七與禪七不同:

 1:佛教八大宗,宗各有解行;古今通行者,則唯禪與淨。

 2:淨自東晉始,禪從梁武興;淨持名觀想,禪有大小乘。

 3:依教如來禪,教外祖師禪;拈花示眾時,迦葉悟離言。

 4:淨土有三經,小本祗園唱;靈山發起者,無量觀無量。

 5:禪七晚唐有,佛七始自明;由禪漸轉淨,行坐功不同。

 6:寶華山玉琳,清順治之師;徒孫名天慧,雍正逼悟之。

 7:禪七旨在悟,佛七貴一心;入門空有異,歸宗只一真。

 8:末代根性劣,眾苦滿娑婆;念佛求生西,禪淨諸祖說。



(四)念佛法門的殊勝:

 1:不分年老幼,或智或患者;肯發心念佛,自能得安樂。

 2:不分何時間,或任何空間;肯發心念佛,心自少諸過。

 3:不分種族類,或右語不通;肯發心念佛,大字易學成。

 4:不分人天道,乃至諸異類;或鸚鵡八哥,念佛能往生。

 5:不分此界人,或他方國土;十方諸眾生,念佛皆往生。

 6:不分上中下,三種根性人;一句阿彌陀,臨終同生西。

 7:不分閒與忙,富貴或貧賤;方便皆可修,臨終能証驗。

 8:不分朝與夕,乃至於十念;信願堅固者,彌陀能見面。



(五)念佛法門的條件:

 1:一以信為首,切忌懷諸疑;佛法如大海,非信莫能入。

 2:第二應發願,願生彼佛國;常起欣厭心,厭此而欣彼。

 3:專持佛名號,勿令有閒雜;出口又入耳,意念常分明。

 4:菩提心為本,常當覺自心;不怕妄念起,但怕覺悟遲。

 5:處人以誠心,方便行慈悲;和顏心柔軟,廣結眾生緣。

 6:常念地獄苦,唯恐自有分;不向今生度,何時出苦輪。

 7:親近善知識,常聽聞正法;如理思惟修,不離佛法僧。

 8:淨念常相續,防護於六根;身在五濁境,心不染諸塵。

 9:念念阿彌陀,心常與佛合;心常與道合,自然出娑婆。

10:從有生滅心,念至不生滅;從此生死海,度彼無生國。



(六)念佛方便最可靠:

 1:念佛最方便,路行車船時;一句阿彌陀,心中歷歷轉。

 2:念佛最方便,迎賓待客時;大小便利處,心中皆可念。

 3:念佛最方便,安禪靜坐時;或修習上觀,定中彌陀轉。

 4:念佛最方便,休息或入眠;密觀出入息,佛號隨息轉。

 5:念佛最方便,工作繁忙時;禪觀難得修,佛號可為伴。

 6:念佛最方便,煩惱亂七時;靜心聞佛號,煩惱自消散。

 7:念佛最方便,在家教兒女;出外會親朋,廣結佛法緣。

 8:念佛最方便,若自欲臨終;兒女哭啼時,勸彼為助念。

 9:念佛最方便,禪人若念佛;有淨亦有禪,彌陀早見面。

10:念佛最方便,佛世智者行;末法捨斯門,難得度彼岸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