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. 念佛法門偈語
念佛法門的依據
此法門依據,三經或五經,
彌陀十六觀,行願圓通章,
今依無量壽,述偈略宣說,
勸諸淨業人,依此出娑婆。
憶諸佛所修,遠離虛妄行,
不起貪瞋痴,不著六塵境。
依止真諦門,少欲而知足,
勤求白淨法,志願無厭倦,
常恭敬三寶,莊嚴眾德行,
無有虛偽心,及諂曲不實。
善護於三業,身不失律儀,
口不譏他過,意清淨無染,
彼彌陀如來,本無去無來,
無生亦無減,非過現未來:
但以酬本願,廣度諸眾生,
現在西方土,為眾常說法,
種種眾生類,業報及善根,
及諸佛神力,皆不可思議;
彼佛光滅垢,生善身意軟,
彼彿壽無量,目連所不知,
彼土華果樹,能作諸佛事,
微風動枝葉,出無量法音,
其妙聲流布,演偏諸佛國:
若眾生觀樹,聞聲觸光影,
念彼樹功德,皆得六根淨,
有在地或空,講經德經者,
讀誦或受持,經行思維道;
坐禪或念道,行說道歡喜。
順俗如天人,實勝第六天,
蓮花化生故,容包無差別,
體清虛自在,福智神通具。
百味盈缽時,實無真食者,
但見色聞香,以意而為食;
事已即化去,時至則復現,
色力雖增長,而無如穢垢。
寶蓮光出佛,佛放百千光,
演說微妙法,安眾於佛道。
彼土無日月,無歲月劫名,
生彼住定聚,決定証菩提。
生彼上品者:捨家作沙門,
須發菩提心,專念阿彌陀,
並修諸功德,願生彼佛國,
臨終佛聖現,隨彼生極樂;
於七寶華中,自然而化生,
得神通自在,智慧皆勇猛。
生彼中品者:雖不能出家,
能大修功德,當發菩提心,
專念阿彌陀,齋戒飯沙門,
香華燈回向,發願生彼國,
臨終佛化身,光相如真佛,
與聖眾現前,隨化佛往生,
不退等功德,次如上輩者。
生彼下品者:不能作功德,
當發無上心,專念阿隬陀,
歡喜信不疑,至心願生彼,
臨終夢彼佛,亦得生彼國。
若住大乘者,淨心向彼佛,
乃至十念者,發願生彼國,
聞深法信解,乃至一念淨,
發心念彼佛,臨終如在夢,
見佛生彼國,亦得不退轉。
或欲生彼國,於禪定經戒,
不能大精進,然當修十善,
晝夜常思惟,極樂佛功德,
至心供養禮,臨終不驚怖,
心亦不顛倒,即往生彼國,
若居家事多,不暇淨齋戒,
應於空閒時,端正於身心,
絕欲瞋嫉妒,精進修慈心,
不慳不疑悔,孝順信佛語,
信作善得脫,念佛得往生。
食頃往十方,供佛華香具,
應念現手中,華散空復合,
垂下成華蓋,光色香普熏;
空中奏天樂,妙音嘆佛德,
須臾還本國,集七寶講堂,
彌陀演妙法,心喜得解脫。
彼國二菩薩,觀音大勢至,
先娑婆修行,生彼侍左右,
現居此世界,利樂諸眾生。
彼國諸菩薩,皆究竟補處,
大願弘誓者,功德莊嚴故,
入濁世度生,不受惡趣苦。
彼國諸菩薩,禪智神德滿,
調諸根柔軟,正慧無餘習;
修五眼具足,能照真達俗,
覺法性無礙,說法度有情。
其智深如海,心潔如雪白,
忍如地平等,淨如水洗塵,
智如熾盛火,能燒煩惱薪,
不著猶如風,無有諸障礙。
法音覺未覺,甘露潤群生,
大慈若虛空,淨如蓮無染,
正直心決定,求法無厭倦,
戒浮著琉璃,慧可破痴暗,
寂定淳溫和,令捨愛離垢,
尊重事諸佛,為世作明燈,
勝福田吉祥,堪受人天供,
彼極樂菩薩,功德如上說。
佛告彌勒尊,無量壽佛國,
聲聞若菩薩,功德不可說,
何不力為道,求生彼佛國,
橫截於五趣,惡道自閉塞,
壽樂無有極,易往而無人。
此濁世苦中,人皆共爭營,
貧富或男女,為自心走使,
憂田宅財物,有一復少一,
思欲適齊等,復憂怨賊奪,
心無能從捨,命終莫能隨。
生死獨去來,苦樂無人代,
善惡諸變化,所生路不同,
世人不能見,禍福與吉凶,
顛倒無遠慮,迷貪瞋不止,
父子夫婦等,相哭相顧戀,
一死一生時,憂愛結縛深。
迷多悟者少,各懷惡殺毒,
妄興違理罪,墮落無出期,
洽擇善勤行,熟思離眾惡,
經戒功德多,當生安樂國。
展轉五道苦,不淨無可樂,
宜各洗心垢,言行相拯濟,
雖一世勤苦,後生永安樂。
佛復告彌勒,十方諸世界,
善多而惡少,故易可化度,
唯此五濁世,劇苦難可化,
我於此作佛,令捨五重惡,
令持五戒德,正念身度脫。
汝廣植德本,忍進慈心專,
齋戒一日夜,勝極樂百歲,
此修一日夜,勝他方佛國,
為善積十歲,此界難修故。
生邊地疑城,信罪福習善,
願生彼國者,受自然飲食,
雖如忉利樂,不能出寶城;
被因疑惑心,修習諸功德,
於佛難思智,疑惑不信受,
生彼五百歲,不見佛法眾,
心意不開解,名邊地胎生。
眾生愚痴故,雖種善作福,
取相妄分別,情執復深重,
人天福果足,未出三界獄;
若以無相慧,植諸眾德本,
身心清淨故,遠離諸分別,
求生清淨剎,得菩提解脫。
當來經滅盡,我以慈哀愍,
特留此經法,百歲住世間,
其有值斯經,隨所願得度,
如來興世難,佛法得聞難,
聞法信樂持,此為難中難。
若有聞佛聲,踴躍慈心淨,
或毛豎淚出,皆前世曾修。
此微妙法門,諸佛所稱讚,
應依教勤修,長夜利有情,
常當念佛恩,令是法久住,
如佛說隨行,求生安樂剎。
佛說是法時,大千地震動,
現希有神變,放光照十方。
諸天虛空中,作妙樂隨喜,
妙華紛紛降,喜歎未曾有,
一切諸大眾,皆信受奉行。
(一)修行為何要念佛?
1:修行為成佛,念佛最究竟;如欲得大富,常念珍寶事。
2:念佛即念覺,處世境不迷;如暗有明燈,白知安危路。
3:念佛治妄心,心定身安樂;如治猿防賊,勿令犯罪過。
4:佛是大醫王,念佛能治病;煩惱是心病,妄語是口病。
5:念佛家庭樂,夫念妻也念;子念女也念,全家佛成片。
6:念佛植佛種,不植眾生種;佛種眾生種,因果迥不同。
7:念佛轉煩惱,煩惱毒人心;傷法身慧命,念佛是救星。
8:念佛開智慧,能辨諸邪正;心眼有光明,不為惑所惑。
(二)念佛為何要打七?
1:上根修行者,不必要打七;深山鬧市裡,與道常相契。
2:中下根性者,障深慧淺薄;放逸或懈怠,打七與道合。
3:經明修行法,誦經或念佛;三七或七七,亦各不同說。
4:有說破我執,須打第七識;轉成平等智,無我執法執。
5:獨修或處眾,為剋期取証;古今修行者,方法不盡同。
6:修淨土法門,簡易唯持名;七日心不亂,臨終能往生。
7:靈巖及紅螺,近代淨土宗;今人多效法,規則亦不同。
8:今此現前眾,剋期為取証;精進打佛七,三業要相應。
(三)佛七與禪七不同:
1:佛教八大宗,宗各有解行;古今通行者,則唯禪與淨。
2:淨自東晉始,禪從梁武興;淨持名觀想,禪有大小乘。
3:依教如來禪,教外祖師禪;拈花示眾時,迦葉悟離言。
4:淨土有三經,小本祗園唱;靈山發起者,無量觀無量。
5:禪七晚唐有,佛七始自明;由禪漸轉淨,行坐功不同。
6:寶華山玉琳,清順治之師;徒孫名天慧,雍正逼悟之。
7:禪七旨在悟,佛七貴一心;入門空有異,歸宗只一真。
8:末代根性劣,眾苦滿娑婆;念佛求生西,禪淨諸祖說。
(四)念佛法門的殊勝:
1:不分年老幼,或智或患者;肯發心念佛,自能得安樂。
2:不分何時間,或任何空間;肯發心念佛,心自少諸過。
3:不分種族類,或右語不通;肯發心念佛,大字易學成。
4:不分人天道,乃至諸異類;或鸚鵡八哥,念佛能往生。
5:不分此界人,或他方國土;十方諸眾生,念佛皆往生。
6:不分上中下,三種根性人;一句阿彌陀,臨終同生西。
7:不分閒與忙,富貴或貧賤;方便皆可修,臨終能証驗。
8:不分朝與夕,乃至於十念;信願堅固者,彌陀能見面。
(五)念佛法門的條件:
1:一以信為首,切忌懷諸疑;佛法如大海,非信莫能入。
2:第二應發願,願生彼佛國;常起欣厭心,厭此而欣彼。
3:專持佛名號,勿令有閒雜;出口又入耳,意念常分明。
4:菩提心為本,常當覺自心;不怕妄念起,但怕覺悟遲。
5:處人以誠心,方便行慈悲;和顏心柔軟,廣結眾生緣。
6:常念地獄苦,唯恐自有分;不向今生度,何時出苦輪。
7:親近善知識,常聽聞正法;如理思惟修,不離佛法僧。
8:淨念常相續,防護於六根;身在五濁境,心不染諸塵。
9:念念阿彌陀,心常與佛合;心常與道合,自然出娑婆。
10:從有生滅心,念至不生滅;從此生死海,度彼無生國。
(六)念佛方便最可靠:
1:念佛最方便,路行車船時;一句阿彌陀,心中歷歷轉。
2:念佛最方便,迎賓待客時;大小便利處,心中皆可念。
3:念佛最方便,安禪靜坐時;或修習上觀,定中彌陀轉。
4:念佛最方便,休息或入眠;密觀出入息,佛號隨息轉。
5:念佛最方便,工作繁忙時;禪觀難得修,佛號可為伴。
6:念佛最方便,煩惱亂七時;靜心聞佛號,煩惱自消散。
7:念佛最方便,在家教兒女;出外會親朋,廣結佛法緣。
8:念佛最方便,若自欲臨終;兒女哭啼時,勸彼為助念。
9:念佛最方便,禪人若念佛;有淨亦有禪,彌陀早見面。
10:念佛最方便,佛世智者行;末法捨斯門,難得度彼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