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.1 一、般若的訊息
主講:智海長老
今天我們都很高興來到吉慶的府上,在此祝福各位都吉慶!
今天本來想隨意和各位談談佛法,因為各位平常都很忙,有時忙做生意,有時忙家務事等等,沒有時間到道場去,或者對於佛法有些問題,大家可以多多發問,希望在答問題中能拋磚引玉,大家在討論時,有時就會有新的道理出來。
我現在先講一些,講什麼呢﹖原來在來的路上還沒有題目,但在餐桌上吃飯時才想到題目,叫做:「般若的訊息」。
「般若」就是智慧的意思,因吃飯時,大家都那麼的高興,有那麼多的素菜,那麼多的妙味,我就想到念經時,裡面有一段「般若味重重」,我們素齊的妙味也是重重無盡的。素齊要會做才會有妙味,如果不會做或者一般沒有信佛的人,認為吃素不習慣,不夠營養,那就沒有什麼妙味。
現在我們研究佛法,叫做「般若的妙味」,也是佛法的妙味。
「怎樣才能用佛法的妙味和我們的心靈通達一個訊息,也就是消息呢?」
「如何將佛法的妙味傳達到我們的內心裡呢?」
這就是說要有般若,也就是說要有智慧。所以佛法最重視的還是智慧。
「但智慧是在那裡呢?往那裡去找呢?」
古來禪師說到處找都找不到,「踏破鐵鞋無覓處」,但是如果你肯去找,不放棄,不怕辛苦,不怕麻煩,最後找到了,原來是「得來全不費功夫」,到處都是佛法,眼前都是佛法,這就是從般若得到了佛法的妙味。
「般若如何顯現呢?」
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般若,每一個人都能夠成佛!「沒有般若怎樣能成佛呢?」因為我們沒學佛,沒有體驗到佛法的妙味,妙味出不來,就如同不會做素齋的人,將種種材料放在廚房,
東西都有,但是不會放佐料,不會炒,炒出來不好吃。我們研究佛法也是一樣的,「佛經那麼多怎麼會覺得格格不入呢?」這就是說和學做齋菜一樣,你要提前經過一段時間去研究及體驗佛法的道理,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妙味。大家研究佛法,討論佛法,還比較容易,因為大家都受過高等教育,佛經還是離不開文字,因為般若有三種:
一、「實相般若」
二、「觀照般若」
三、「文字般若」
我們現在在這裡研究是屬於「文字般若」,佛經上看到的道理或者因聽講而明白的道理,都是稱做「文字般若」。進一步「觀照般若」就不同了,就是說我明白了以後,要左思右想:
「從心裡頭要如何去『觀照』呢?」
「觀照」:一個是往內觀,一個是往外觀。佛經上說:往內觀的話「觀」發音是第四聲,是修止修觀。如果要向外面觀察時,那就念第一聲。一個字兩個音,它的用法就不一樣了。所以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說:觀世音菩薩修耳根法門,是用反聞的功夫。
我們都知道拜觀音菩薩,「但是他怎樣會成了觀世音菩薩?」我們應該知道,觀世音菩薩原來也是個凡夫,就是用「反聞」的功夫,反聞聞自性,其實反聞及反觀都離不開「心」,你閉上眼晴,你可以看也可以聽。所以我們平時念佛,如果你可以聽到自己念佛的音聲,即使你沒有出聲念,也可以聽到你念佛的音聲,這叫做「反聞」。「但是你要聞沒有音聲的音聲,誰在聽?誰在聞?聞的人在那裡?」這又進一步了,就是說從外面反回來,不但把外面的東西放下,還得把裡面的東西找出來,這樣說是容易,但用起來得下一點功夫。不用說別的,如我們學打坐,知道打坐好,但一坐就腿痛,腿病時你還能觀嗎?光觀腿就觀不過來了,還能觀心嗎?但這只是一個過程,將腿痛熬過去了,當然參禪不在腿,可是能坐還是有幫助的。如果不能盤腿,隨意坐,反觀也是可以的。就是說以「觀」為最重要,「觀」久了,「觀」了又「觀」,在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法門,叫做「聞薰聞修」,在我們反聞的時候叫做「薰」,聞了又聞,聞了又聞,就是在那裡薰,可是薰了不見效果,沒有用,那就是薰的時間不夠,不夠火候。
打一個譬喻,我今天走了很多的路,又飢又渴,很需要吃飯喝水,但吃一口不能飽,吃兩口也不飽,怎麼不止餓呢?你不用管它,你照常吃你的,吃到最後一口就會飽了。第一口飯不飽,但是沒有第一口飯,最後一口飯也不會飽的,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飯完全與飽有關係。這就是說修行也好,做什麼事也好,從因到果,那個過程要一段時間,如果當下見效的話,那就是特別的情形,不然的話,完全要經過一段時間的。
佛法也是這樣,除非我不知道它的道理,不知道它是一個寶,知道了我得下一段功夫去試煉,認真的去做,這樣經過了一段時間,很快就會有一個答案給你,那是絕對的。
前幾年我們成立打坐班,每星期坐三次,每星期三、五、日,大約有三年時間,最初參加的人多,後來人就少了,有的是時間不許可,有的是退心,所以修行真是不容易呀!
在佛經裡面,打坐的方法很多,但是我教的是一種最簡單,而且又容易見效的方法,後來有幾位打坐都很有效果,我教的方法各位不妨體驗一下,對身體及心理方面都很有幫助的,就是「調息」的方法。
每個人都有呼吸,但平常都不注意到自己的呼吸,你打坐時好好觀察出入息的長短,要把一念心放在出入息上,而且生的時候不能太緊張,觀想自己是一堆棉花,然後精神要集中,身體要放鬆,一念心集中起來,攝心歸一,這時「心息相依」,心和息絕不能分開,「心」就是「息」,「息」就是「心」。
現在比如說,好多人練氣功,道家也都知道這個方法,但練到最後,如果照著佛教的方法去修可以開悟,可以得禪定,如果不依照佛法去做,只是身體健康或長壽,開悟或得禪定就靠不住了。
「都是一念心,都是一樣的功夫,為何到最後會有不同的結果呢?」
如同我們吃飯一樣,吃的是一樣的飯,有的人是去做生意,有的人去打球,工作都不是同一地方,我往東你往西,最後的路不同,但最初的路是相同的,這叫做同中有異。剛才說「般若的訊息」,就在這時候會給你一個訊息,比如說坐久了,會突然間有一個靈感,會明白一個道理,就這一點叫做「妙味」,妙味不用多,就是要「巧妙」。念佛念久了,念不下去了,你仍然去念,到了最後翻身吐氣,你不念佛,佛來念你了,而且越念越舒服,這時侯就有了佛味法味出來了。
修行也是要調好自己的身心,身和心有連帶的關係,我們才出家的時候,認為身體是不長久的,身體不舒服也不管它,死了就生西方。結果將身體弄壞了,後來到了佛學院,聽者法師開示說:「身安則道隆」。所以說身心有連帶的關係,但在求好身體這一點看,學佛的人和沒有學佛的人觀念不同,學佛的人保護身體,到了最後不能保護的時候來了,可以通身放下。沒有學佛的人,不能保護還要保護,就是放不下,到時走不了,全家哭哭啼啼的,這樣辛苦最後還是要走的。
學佛的人不同,大家歡歡樂樂的走,好來好去,「來的好不如去的好」但是「去的好」這句話說的容易,做起來可不簡單,一定要把平時的觀念培養好。我們保護我們的身體,到了最後沒有辦法再保護了,不要太失望,太辛苦,要承認這是我的因緣,是我的業障,是我的福報,不怨天、不尤人。
「這樣有什麼好處呢?」
好處大的很!最後精神負擔沒有,將「阿彌陀佛」提起,這時一塵不染叫做「自在解脫」。但是要平常操之有素,不然你都明白,但仍放不下心,心不聽指揮,這是業障現前,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啊!
「業」是看不到的,但不能說它沒有,舉一個例來說,賭博的人賭到最後輸光了,想回家,走到家門口又想回去賭,想要翻本,結果還是輸了,在佛經裡說:「這是業的習氣迷住了,障住了,自己做不了主,這就是沒有般若。」「般若翻成是『智慧』,但是為什麼不翻呢?因為般若是「尊貴」的意思,和一般世間聰明不一樣。
「什麼叫般若呢?」就是不該貪的不貪,不該瞋的不瞋,就在一念之間。
在清朝光緒年間,有一位出家人在陝西省一個小村莊內一個小廟裡修行,他每天規定自己念六萬聲佛。有一年北方鬧旱災,沒有飯吃,有一個從山東逃難的人到這小廟討飯吃,但這位出家人已經吃過了,所以對討飯的人說:
「我已經吃過了,待會兒我再煮給你吃。」
因為他規定自己先念佛,所以沒有立刻去煮飯,這時那討飯的人是又飲又渴,等的不耐煩,拿了一個斧頭朝出家人的頭上砍了一刀,出家人當場昏了過去,出家人在昏倒之前,跌跌撞撞的敲了大鐘,村莊的人聽到了大鐘的聲音,知道出了事,紛紛趕上山來。大家趕來知道了事故,將討飯的人抓了起來,但是這出家人都叫大家放了他,並說這是他前世欠這逃難人
的債,給了一些錢讓他快點離開。
各位看看,他一天念六萬聲佛,往生不往生還不知道,但他有般若智慧,隨緣化解了冤業,結果這位出家人的頭部傷痕都長好了,這是真實的事情。
印光老法師朝五台山時,路過這間廟,親眼見到這出家人,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大修行人,他平時因念那麼多佛,到了最苦的時候,能夠用佛法將問題解決了。
古來有很多討債還債的事,高僧傳有很多記載,討債還債的帳算不清,所以佛經說:「佛不出世,沒有辦法解決輪迴之問題,一定依照佛法,先吃虧後佔便宜,才能結束。」
所以佛說:「輪迴是一個圈,沒有頭緒要當下切斷,當下就有頭緒。」
「誰來切呢?」要用「般若智慧」去切!
了凡四訓內容告訴我們:「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,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」
我們研究佛法就是要做一個新生的人,一個有智慧的人。如果我們學佛已久,相信佛法是沒有問題,但剛剛學佛的人,有時會有問題,「佛法不是很好嗎?佛菩薩不是很靈嗎?我拜了那麼多,為什麼求什麼都不成?」
看不到就會出現這些問題。
其實我們看到的東西有快有慢,我曾在海華電視上「佛教之聲」的節目上講過一個題目:
「好人為何不得好報?」卻因此還曾經救過一個人,但我都還不知道;我是用譬偷來解釋,想看到因果的關係,並想立刻看到因果。如種一粒花生,一棵小白菜,一棵蘋果,種花生或小白菜,經過半年時間,春種秋收就看到了果;如是種蘋果,一粒種子撞到土裡,一年時間樹苗都還長不好,等到樹長好了,還不知道結不結果,這時你沒有看到,你認為沒有果。
所以因果有快有慢,在佛經上講果報有三種:
(一)現報:也叫花報,現生做善惡業,現生就受報。
(二)生報:此生做善惡業,來生受報。
(三)後報:就是來生不受報,也許再等幾個來生也都不受報,要等到善惡業熟時就會
受報。
「為何『報』有這麼多的不同呢?」
因為我們人生幾十年,一會兒做好事,一會兒做不好的事,都有因果,但受報時一定是輪著來,有時是同時來的,但佛經上說:「強者先牽」,有力量的先受報,輕的要待後來排班輪流受報。
我們修學佛法到成佛是一念心,要發心學佛,到最後結果是成佛。說是簡單,可是真正成佛可沒有那麼簡單,天天打坐,念經拜佛,天天看經,一百年也沒成佛,還得從頭再來。
發願不離三寶,童真入道,不離開阿彌陀佛,再來一生一生的,因為因大果就大,時間也長,因果是公平的,但是要有信心。
我們去朝山。到了杭州西湖參觀了一家絲綢廠,我看了之後也覺的它與佛法相應,一個小的蠶繭有八百多尺長的絲,經過六十天,一百多道手續才能織成一件貨品,所以每件東西都有它的因緣果報,一條絲是因,綢布是它的果。
但在佛經上講的因果不是那麼簡單,因果上又有因果,將來衣服壞了做了垃圾,這是物理循環的道理,從無形到有形,從有形到無形。我們精神上也是從無形到有形,無形看不到,等顯了像時才看得到,我們要觀照我們的心,一舉一動,一切唯心造,一念善心或一念惡
心。一件事可大可小,就在一念心之差別,所以說:「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」就在最重要的關頭,「一念心」是最重要的。
譬如兩個人吵起來了,越吵越嚴重,差不多快打起來,十分危險,如果有一方讓步,當下忍耐,就容易控制,若等到無明火大起來,就不容易控制了,事情小的時候小心,大事也就沒有了。所以孔子說: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「忍」就是「般若」,「般若」是「甘露藥」,點
一滴甘露會起死回生,不論任何事情用般若去觀照,你的人生就會和別人不一樣,這是般若產生出來的結果。
今天就請到這裡,祝福各位早日得到「般若的訊息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