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. 根本禪大意
主講:智海長老
時間:1992年11月21日
地點:台北淨宗蓮社
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、大家晚安。阿彌陀佛!
「禪」是佛教裡面修行的一個重要法門,所以我今天特地挑出這個題目來,和大家研究研究。
「禪」有很多種,有「世間禪」、「出世間禪」而世間禪中有「凡夫禪」、「外道禪」;出世間禪則有「小乘禪」、「大乘禪」、「如來禪」、「祖師禪」…等多種的不同。
知道「世間禪」會有什麼好處呢?「會知道我們修行到了大概什麼程度。」
比如說,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曾經遇到了什麼樣的境界,或者是有了什麼感應啦!不要以為自己的修行很高,就很得意,就去貪著這樣的境界;而世間禪也有很多境界的,有時入了「魔」的境界,自已都還不知道,還去執著它,於是就出問題,出毛病了,這樣就不好了!
在「世間禪」裡,有所謂的「外道禪」,什麼叫做「外道禪」呢?就是說他修行不是根據「根本禪」的這一條路走,也不是根據佛教「出世間禪」的那一條路走,他走偏了路,還認為自己是對的,這是非常危險的現象。因為你自己走錯了路,還告訴別人自己走的是「正路」,講的是「正法」,這是打大妄語,以及誤導別人修行,是很可怕的一件事。
比如說,有的人修「禪」,他說自已有「禪定」工夫,又說可以喝酒,可以結婚、、、等語,其實結婚也好、喝酒也好,那是你自己的事情,但是你不能說這就是「正法」,這樣修就成了,這是很嚴重誤導眾生的,這是一條錯的路。
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不管你修「禪定」、修「念佛」法門,都是要有「戒」的根本做支柱,就是要做到「三業清淨」,才能容易成功,才不會著魔,大家要有正思惟,修行才不會走錯路。
再說,我們凡夫修行,修「凡夫禪」,大概修得有一些效果,就以為自己得到「禪定」,其實還是在「散亂心」上,並不是在「定心」的位置上,這一點要分清楚,免得又修出毛病。
什麼叫「散心」的境界?什麼又叫「定心」的境界呢?
所謂「散心」就是在欲界,甚至於到天上去了 。「定心」則是要到色界、無色界天上。我們講到三界:「欲界」、「色界」、「無色界」。
欲界的「禪」,都屬於散心,根本沒得到定,但是到了天上的境界也比人間好得多啊!現在跟各位講一個故事:
大約在四十多年前,我在北方天津打禪七,北方有一位開悟的禪師叫真空禪師,他是很有禪功的,所以我在那兒打禪七,當時有一位法師修禪修得很好,我就很想親近他,那個時候他才三十多歲,起初我同他說話,我說:
『您用功,用得怎麼樣啊?能不能跟我說一說呀?』
他最初不理我,後來他看我很有誠意,他就理睬我了,他說:
『我現在參禪哪!到晚上睡覺的時候,在參禪裡睡著,早晨醒來的時候,第一念就是禪,沒有別的東西。』
我問他:
『您有沒有什麼境界呢?』
他說:『有!』接著說:
『有一次在定中,我到了天上,是到忉利天去了,看到了天王(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釋提桓因,道教講的玉皇大帝),天王正在給天人說法,說的是十善法,但是比起我們人間一般講的十善法要微妙多了!』
我又問:
『天上有沒有我們人間這樣的磚、瓦、木頭所蓋的房子啊?』
他說:
『沒有:那裡的房子都是像透明放光的琉璃,都是七寶石所砌成的,非常莊嚴!』
我說:
『那你還回來幹什麼?留在那邊不是比人間好嗎?』
他說:
『那只是天界呀!那個地方還是不究竟的,雖然好,但是不能了生脫死,所以我又回到這裡來繼續參禪,還是要究竟到家了生死才好啊!』
所以,他現在還在這兒繼續修行,這位法師是到天上去過了又回來的,那我是不知道天上的境界,因為我沒去過天上啊!也只能他說什麼我就聽什麼了!
後來,我到了蘇州靈巖山寺參學的時候,靈巖山寺的方丈和尚派我到蘇州城內的報國寺去整理大藏經,這個報國寺就是印光大師閉了八年半關的地方。有一天,來了一個出家人掛單,大約五十多歲的樣子,也是一位老修行,我看他很用功,所以也好奇的問他用什麼功?修什麼法門啊?他說:
『我持了八年準提咒,從早到晚沒停過,現在不念了!』
我說:
『你念了八年準提咒,現在不念,你不覺得可惜嗎?那你現在念什麼咒呢?』
他說:
『我現在改念往生咒了!』
我說:
『是什麼原因讓你放棄準提咒呢?畢竟你花了八年的功夫啊!』
他說:
『你不知道哇!我念了八年準提咒才到了忉利 天上,三界有二十八重天,我八年才到第三重天,我要多少個八年,才能出三界呢?我 想這一生我是來不及念圓滿的,所以我改念往生咒,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好辦了,就絕對能出三界了!』
你看,他畢竟是個大修行人,看起來好像很普通,但智慧還是真高呢!我再回頭說一下,因為他說他不是去了仞利大嗎?於是我就問他種種的境界,結果和那個天津參禪的法師講的完全一樣,他們兩個人完全不認識,距離相隔了幾千華里,一個是持誦準提咒,一個是參禪,他們到了忉利天所形容的完全一個樣子,你能不信嗎?這應該是真的啦!
我講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,他們是真有修行也真有境界的,而這也給我們一些省思:
第一、如果我們到了那兒,我們是不是認識它是天的境界,認識那是第二重天(忉利天)
呢?而不是西方極樂世界,這可不能認錯,如果認錯就危險了!
第二、要能不貪戀那個天上的好境界,這是很重要,要有認知,還更要覺悟,再精進努力修
行。
以佛法來講這種「禪修」的工夫,他們的這個境界還是屬於「散心」的,而不算是「定心」,因為他還沒有到色界天哪!他還是在欲界天上啊!欲界天是根本沒有「禪定」的,也許你們會問我虛雲老和尚到了兜率天的兜率內院,這裡不是欲界嗎?
對!沒錯,但是要解釋這一點的是欲界的第四重天是兜率天,它有分內院和外院,外院是凡夫住的,內院則是菩薩住的,好像現在我們常念的「當來下生彌勒尊佛」,就是住在內院的,所以這內院與其他的天是不能相提並論的,因為其他的天都沒有內院,這些境界是絕對不相同的,而虛雲老和尚去的就是內院。
所謂的天,是指第一「四天王天」、第二「忉利天」、第三「夜摩天」、第四是「兜率天」,欲界共有六重天,到了兜率天這第四重天以後呢!第五就是「化樂天」,就是指在此界的人哪!他自己可以變化讓自己享受種種的快樂,不像我們不能變化,好死板的。第六天,叫「他化自在天」,也就是說在這重天的人如果自已懶得變化,叫別人變化,他坐在那兒享樂就成了,他們的福報很大,但是沒有戒德,我們平常所謂的「魔」就是在這重天上,這裡是欲界的頂天,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要成道時,就是這重天的魔,來到人間擾亂佛陀成道的,幸好佛陀是覺悟的聖者,沒讓他們得逞。可是這些魔不想你超出三界,怕你有成就,就會來到人間擾亂修行人,他們戒德差,但是有福報,他們能升到天上去,但還是不能夠超出欲界。
按照三界九地來說,欲界的天上和我們的人間合起來叫做「五趣雜居地」、「五趣」,就是指六道,「雜居」,就是大家都在這兒雜居著,這是一個很亂、很不清潔的地方!所以,以修禪而言,就算你得到一點點功夫,還是只屬於散心的位置,而並沒有得到真正的「禪定」。這點大家要明白。
再講,欲界上去到了三界的第二界,是「色界」,色界有十八重天,分為四個階段:
第一個階段,叫做「初禪天」,共有三重天。
第二個階段是「二禪天」,也有三重天,第三個階段為「三禪天」,也有三重天。
這三個階段就共有九重天了!
到了第「四禪天」,這一個階段就有九重天,加上前面九重天,就共有十八重天了,這四個階段都屬於「色界天」,如果得到這四個階段的不管那一個定的話,都是屬於「根本禪」在世間禪裡,如果到了根本禪的境界啊!都是好的!如果我們修道,按照根本禪來修,修道這個禪叫什麼名字呢?按照三界九地來講啊!初禪就是「第二地」,佛經上不是說「二地初禪」嗎?為什麼初禪天叫二地呢?因為欲界是第一地呀!所以初禪就成了第二地了,你讀《八識規矩頌》就知道了!
初禪「離生喜樂地」,就是三界九地的第二地的名字,這第二地的人在修禪定的時候,一定要厭離人間欲界的境界,要不喜歡這個境界,因為這些都是粗糙而不清淨的境界,所以要「離」,然後要「生」,生到色界天上去,離此而生彼。等到到了那兒,就會獲得初禪定的喜樂,那和人間欲界的境界迥然不同,那種感覺是很微妙的,叫做「離生喜樂地」。
第二禪叫做「定生喜樂地」,它有三重天,都叫做「定生喜樂地」,就是必須在初禪天修定而得,然後再生到這第二禪天上來,它與初禪的「離生」要離開欲界是絕對不相同的,要生到初禪天得到二禪定後,或在人間已得到二禪定的人,都可以生到第二禪天去,二禪天也叫喜樂,但是與初禪的不同,因為其中有粗有細,二禪天叫定生喜樂,那是更微妙了。
第三禪天叫「離喜妙樂地」,離是離開,離開初禪與二禪的「喜」,這是歡喜的喜呀!我們要想法離開,但是「樂」還在,這裡指「妙樂」。「世間不管什麼樂,絕對沒有超過第三禪天上的樂!」。所以說:「樂不過三禪」。這個三禪天上的樂啊!在世間上那兒都比不上。
第四禪天叫做「捨念清淨地」,就是說要捨清淨、念清淨。「捨清淨」就是把那些粗的東西捨去,而「念清淨」是指這一念定心,清淨無染,第四禪天清淨無染,叫做「捨念清淨地」。但是在這第四禪天不是有九重天嗎?這裡面還有「外道天」呢!比如說修無想定的人,若是生到了無想天,他的壽命有五百大劫,你看五百大劫有多長呢?一個大劫有八十個小劫,一個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,你算算看到底有多少年?我們人間說「長命百歲」,如果人活了一百歲,就高興的不得了,而他那個五百大劫,還是個外道天,人間跟它又那能相比呀!但是生到那兒去,到了最後,還是要返回到人間,是沒辦法了生死的呀!有時候弄不好還會墮落,一個不小心掉到三惡道去了,想想還真是很可怕的。
另外,第四禪天上還有「五不還天」,它有五重天,是三果聖人所住的地方,我們講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但還沒證到四果阿羅漢,如果在人間修行的話,或者有了大的成就,而證到了三果,但他的陽壽盡了,於是生到了「五不還天」繼續修行,但他是不會到人間來了,直接在上面修行,一直修到成功,這個是好的啦!所以這個第四禪天上,其實也有很多好地方,但也有那個外道的天,我們要修行的話,如果認識不清,修得不正,一迷糊不了解,以錯為對,那是非常危險的事,大家修行要千萬小心啊!
講到這裡,我們大家心裡要明白一件事,就是大家念「阿彌陀佛」這個聖號啊!實在是太便宜的一件事了,你們想想如果修禪定,想去天界,都是頂費事的,而我們如果要拿這些複雜、麻煩的心理修禪定的話,不如去好好念「阿彌陀佛」,那效果可能更好,因為我們覺得念「阿彌陀佛」好像念得很容易,一天當中,就是數著念著「阿彌陀佛」但「心」不曉得跑到那兒去了,自己都還不知道。如果修「禪定」可不成,修定可不能打妄想,修走一點兒,你就得不到定,得不到定,這些境界完全沒有,等於就白修了。所以,我們要拿這個修禪定的功夫去念阿彌陀佛的話,那就太好了,一定會有成就。
現在,再說色界天,這四種禪定,如果得到初禪定的時候,是不用講話的,互相通消息的時候是有光的,它自然有辦法。到了二禪天的時候,是沒有尋伺的。
佛經上說「覺觀」兩個字,這是《大乘起信論》中所記載的,可是到了玄奘大師以後就不用這兩個字了,在唯識裡有「心所」,在五十一個心所裡,這「覺觀」是「不定心所」,叫做「尋伺」,尋就是覺,伺就是觀。
「尋伺」,就是指著你心裏的活動,「尋」就是粗的心理活動,「伺」就是細的心裏的活動,在初禪天內,有覺有觀,粗的細的心裏活動都有,因為初禪天,是語言寂靜,不講話了,但是心裏粗心、細心都還有哇!二禪天內這些粗的、細的心裏活動可以說都不動了。可是從初禪到二禪有個中間,這個中間,我們需要用「尋伺」這二個字來形容,叫做「無尋唯伺」,「無尋」就是粗的心所沒有了!「尋伺」就是細的心所還在,這是指中間。這個部份,很微妙的。得到二禪天時,連尋帶伺全沒有了,也就是說覺觀(尋伺)全沒了。當我們得到三禪天禪定的時候,不但沒有尋伺,就連初禪二禪的喜悅心都不再起了,只有妙樂遍身,所以說樂不過三禪,就是這個意思。
到了第四禪定的時候,這時連微細的出入息都沒有了,但是人還在,人還活著,因為他沒死啊!這就真是入了定了,真正得到四禪定了。如果你得到「念佛三昧」,你能達到不念而念、念而無念的境界時,你沒有了呼吸,但是你的「念佛」並沒有間斷,心裡明明白白的,那就是你可能從念佛那兒得到四禪定了,那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有絕對的把握了。
色界有四禪天,就是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這四個禪天,這個叫做「根本禪」,根本禪雖然叫做「世間禪」,但它是通於出世間的。
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悟道,都經過這些境界,到後來般涅槃時,就是從初禪開始入定、出定,如是乃至四禪八定,入定、出定來回的,順逆入定出定,再從初禪入定出定,乃至第四禪入定,而入涅槃,各位如果看過《阿含經》呀,就會知道釋迦牟尼佛怎樣入涅槃!那種境界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,但是都得經過這個入定出定…的過程,最後入了第四禪定,沒有出定時,就般涅槃了。
現在,我們來講些實際的,因為我們是念佛的人,我們講禪定,看看這些得了四種禪的境界的人,他還會不會有世間的這些煩惱呢?如果還有世間煩惱的話,他是不會得到禪定的,出一點差錯都不成。而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,如果你要知道你念到什麼程度,是很容易的,遇到煩惱的時候,心裡放不放得下,看得開不開,你自己相當清楚,只要放下一些,看開一點兒,那念佛的力量就馬上不同,雖然大家都念佛,每個人念的境界不一樣,效果不一樣,那將來成功不成功,也就在這些個地方分別出來了。
我們雖然研究禪,最重要的是能運用到念佛法門上去,這就是「禪淨不二」,是最好的修法,如果禪歸禪淨土歸淨土,境界就差的很遠了。
宋朝永明壽禪師,不是講過嗎?如果「無禪有淨土」,光是念佛,則萬修萬人去,可以往生西方。可是如果「有禪有淨土」的話,那就不得了了,現世為人師,來生做佛祖,就像戴角虎,老虎沒有角,人人就很怕牠了,如果再長了角,不是更嚇人嗎?所以修行要「禪淨雙修」啊!還要運用得好,否則兩者都修得不好,就把自己耽誤了,真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!
現在我講「調息念佛」,前面講了很多有關禪的話語,要能將禪的意境帶入日常生活來加上調息念佛的功夫,那後來就更容易成功。
念佛的人第一是身體要好,「息」如果能調的好,對身體就會更好,而「調息念佛」第二個好是「去散亂心」,我們的心時時像心猿意馬,如果能夠去散亂的話,再把息調好,念佛就會念的快樂,法喜充滿。
可是息要怎麼調呢?有的是「數息」,有的數出、有的數入,第二種是「隨息」,就是跟著那個呼吸,它走在前面,你跟在後面,看著它,這一種方式蠻好的。有人數息,愈數愈喘,那就別數了,你就改用隨息,隨息時,你跟著它出、跟著它入,但是不要幫它出,不要幫它入,讓它自然的出入,你不要攔住它,也不要往前推動它,它平常怎樣,就怎麼樣,這中間最重要的是你的「一念心」沒離開它,你心裡要清楚明白的知道,等到你一離開它,你就不知道了。
我們平常人,自己出入息都有哇!只是我們平常沒細細去觀察它,在這個時候我們把心調定了,慢慢地再加上阿彌陀佛,功夫用得久了。你在調息的時候,阿彌陀佛也在裡頭,一點妨礙都沒有,如果練習久了,調息就可以念佛。平常沒念熟之前,就光調息,等到心不散亂了,很安靜的時候,就直接念佛,念佛時有快慢的問題,如果心很清爽,沒有障礙,沒有煩惱,你念快一點兒呀!它是歷歷分明的,不亂。假如又打妄想、又有煩惱、心又散亂,最好就念慢些,否則「阿彌陀佛」會變成呼嚕呼嚕過去了。
現今這個工業社會裡,每個人都忙得很,如果能練成這樣的「調息念佛」方法,一方面修行,一方面給「心」休息,這樣心裡就不累了,也緩過精神來了,也念了阿彌陀佛了,要好好地調息念佛,慢慢來,不要硬撐,念佛一句就有一句的功德,如果能與「心」相應,與「佛」相應,那功德就大大的不同了,
祝福各位淨業早日成就。
今天就講到這兒,謝謝各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