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.2 二、願力與業力
主講:智海長老
我們平常說「願力」、「業力」。「諸佛菩薩的願力如何?」「我們眾生的業力又如何?」這一點對於我們人生是很切身的問題,如果對佛法有研究的,可能比較清楚,若平常對佛法沒有深入了解的,那就更需要知道,因為願力、業力的問題是無窮無盡的。
今天我們研究「願力」、「業力」,再想一想人生,平常的觀念是否有問題。一般人認為沒有做壞事,對得起自己就是沒有錯誤的,但是拿佛菩薩的眼光來看我們,還是有缺陷,只是有人缺陷多,有人缺陷少。
「『業』是什麼?」
「『願』又是什麼?」
「為什麼它會有一種力量?」
「業」有業的力量,「願」有願的力量,如果「業」沒有力量,不會帶著我們去;「願」若沒有力量,也不會帶著我們走,佛法是講求平等的,決不是片面的!
「業」有善業、惡業,「願」若是佛菩薩的願是好的,但凡夫眾生的願,則不一定完全是好的,有時也會有不好的,不好的願力就成了「業力」。若業力做的好,善業做的多,也就有了願力,所以「業力」、「願力」有相互的關係。
今天所說的「業力」,是偏重於不好的,「願力」則偏重於好的方面。以下分析給各位知道:
「願力」就是做人的一個好的目標、願望。若是學佛的人,就是要發願,「發願」和「許願」不同。
例如:一般人不一定是對佛菩薩,也許是對山神、土神、地神、關公等等,因家中有遭遇或問題,對著神許一個願。將來一定要還願,當初如何承諾,就要如何還願,這些是有條件的。
但佛教說的「發願」是不帶條件的,而發願也不一定是等到有問題才發願。就像小孩子讀書,是很自然的,無論將來成功與否,書都是要讀的,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、毫不造作的。
「發願」是用理智的心態去發願,用智慧去判斷,無論自己認識與否,與自己有關、無關,好比用智慧想要成佛,發願求無上佈道,廣度眾生;或用悲心、智慧心,幫忙眾生,救眾苦難,成就自己的願力。「發願」要有力,同時不間斷,若發願無力,則成了「空願」,
毫無結果。
「『業』是我們所做的行為。」
「『力』是暗中的力量,有一股吸引力,但是看不見。」「業力」是帶著愚癡、煩惱,才會造這些業,至於有力量與否,則完全看造業的輕重、或間斷與否。
「願力」與「業力」可分四個階段研究:
(一)有業力,沒有願力。
(二)沒有業力,也沒有願力。
(三)有願力,也有業力。
(四)有願力,沒有業力。
這四種皆與我們有關!
首先談談「有業力而沒有願力」,這種大部份是人間的人、天上的人,或入地獄、惡鬼、畜生的眾生,他們身體、口裡的所做所說,有善的,也有惡的。業是因,有因就有果,佛教是離不開因果的。為何大家都是人,卻有人受苦,有人愛樂,有人享福,有人受罪?這都是業力所招感。若業輕,也許尚不致於招感果報;有的有業力,因緣未到,也不招的:若業力重,時間、因緣成熟,則果報難逃。
有人忽然環境變壞、或變好,皆是「業力」。所以人好的時候,要知足常樂,不可貪得無厭,不好的時候,要承擔,不要不甘心。因為一切都是自己做出來的,要自己承受。
無論苦樂,皆不長久,若人一生受苦,則可能是:
(一)、惡鬼、畜生轉來的。
(二)、造業太多,在邊緣上轉入人身,來生也靠不住再做人了。
若人一生受樂,則可能是:
(一)、天上下來,在人間享受大富大貴。
(二)、前生修福很多,但到上天不夠資格,若在人間就很豐裕富足。
如此可見「業力」與每個人都不可分離,要先把「業」的本身弄清楚,再加上「願力」就很好了。
佛經上說:
「眾生『業力』甚大,大到『能敵須彌,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』」。
反之,若願力和業力一樣大,那麼每個人早部成佛了。就是因為每個人業力抵不過願力,才會有種種不如意,平常一般人,對大惡避之,對小惡則照做。
佛經上說:「莫輕小惡,以為無罪,莫輕小善,而不肯為。」
實在是小惡也不能做,就好比「水滴雖微,漸盈大器」一樣。業力若做多了,則「父子至親,其路各別,縱然再度相逢,業報也無可代受」。例如:父親有病,兒子要代受,這是
不可能的事。自己的業力,自己承受。古云修行: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。」
也完全是這個道理!地獄是無人見過的,但在佛經中印有詳細的記載,大家都應當相信,佛是絕對不會說假話的。
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我親眼目睹過,惡人叫人自己挖沙坑,再逼迫人自己跳進去活埋,而只露出個頭,接著野狗將地面上的人頭咬去。試想!大地泥土應是種花、種樹、種瓜果的,應是有利於人類的,但卻成了人受苦、受罪的刑具。
經典上記載,地獄的刑具比人間多得太多了,刀山、劍樹、油鍋、炮烙等。那地獄之苦是果報,若不造因,則無有果。
再舉一例,也是我親身碰到的。於一九四八年,在蘇州靈巖山寺,印光祖師道場,有二百多出家人,專念「阿彌陀佛」有一出家人,大約才二十一、二歲,任何人和他說話,就是不語,只一心念佛。後來才知道他是由普陀山來的,在普陀山曾斷氣三天三夜;遊歷了地獄,見了種種刑具、各種大小鬼魅,以及地獄中受苦的眾生。所幸遇見一小鬼,將其推趕回來,就在此一出家人即將被火化之際,將其趕回人間。他醒回來後,深深了解,所見與地藏經中所記載的完全一樣,頓時覺悟,什麼都放下了,來到靈巖山寺,一心只念「阿彌陀佛」,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!
佛經上說:「舉心動念,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」就像殺、盜、淫、妄,這四條最重的罪案,人皆有之。眾生若遇到善緣,可能做點好事,但一下子又退心了:若遇到惡緣,則牽引力極大,就像是下雨天走泥路,身上揹著一塊重石頭,愈陷愈深,腳就愈是拔不出來,幸而遇到一位好友幫忙救出來,勸其以後別走這條泥路了,但到了時候卻又都忘了。
人在臨終之日,出生之時,悲傷或喜慶、滿月等等時日,應該都不要再殺害生命,避免再造惡緣。眾生是「來時歡喜,去時悲」即使是生、死的大日子,還要去造業,大家都知道
殺生會擔因果,定業難逃,平時若將心放在溫和、放在慈悲上,即可改變而不要殺生。
若不幸下了地獄,旋出旋入,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來回輪轉,即是生死輪迴,這都是「業」的關係。
業有引業、滿業、共業、不共業、有表業及無表業、簡單的分析如下:
「引業」:就是總的業因。例如:瞋恨心太重—墮地獄,慳貪心太大—墮惡鬼,愚癡太厲害
—墮畜生,這些都是引業。
「滿業」:是別業,就是個別的業。例如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壽命長短、富貴、貧窮、享
受等,每個人皆不一樣。
「共業」:即是共同的業。例如:同一公司上班,做同一種事情:或者山河大地,諸人皆
見,這就是共業。
「不共業」:是不同的業。例如:每人穿不一樣的衣服,居住不同的房子,又同樣是拿
薪水,有人拿了錢去救災救難,做好事;也有人拿了錢去賭博、吸毒,這些都 是不共業。
「有表業」:是可以表達出來的業,如我們的身體力行、我們的言談。「有表業」又可分為
1.「養業」
2.「惡業」同樣是一雙手,可以合掌、問訊、禮佛,這是善業;但也可以拿刀做壞事, 這是惡業。有些人總是非常謙虛、歡喜,見人就讚歎,還有人見人就罵,這些完全 是可以表達出來的「有表業」。
「無表業」:無法表達出來的業,雖然身體做過,口也講過,但仍有好或壞的念頭,在心中
有一股潛伏的力量,不停的循環,這叫做「無表業」。這種「無表業」不會散 開,不會遺失〔即永遠不會失去〕,就好比有人殺了人,警察、親人皆不知,
但他心中的「無表業」,無論至何處,皆在心中運轉,時時都會提心吊膽。就
像是種黃豆、花生,埋在土中總會發芽,無表業若太多了,就會造成表業,就
會去說、去做。所以我們做生意、做好事、或做不好的事,都會事先計畫要如
何如何去做,計畫時是「無表業」,做出來就是「有表業」。
有了這些業因,受果報的時候誰能看見呢?有的壞人享福一輩子,有的好人卻又很苦,一點都沒有好報;這又分為
(一)順現業受報
(二)順土業受報
(三)順後業受報
若人「業」重的,現在就受果報,就是所謂的「花報」,另有一種「報定時不定」,完全看業的輕重來排時間的先後;還有一種「時定報不定」,則是時間定了,要受什麼樣的報都還未定。
佛經上云:「假使百千劫,所做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」
人若是沒有「願力」,「業」是絕對逃不掉的。佛經上有記載個故事:
在南印度有兩位出家人,想要參師訪道修行,聽說北印度喀什米爾,有位名叫祇夜多的聖僧,就行走多日,由南至北,來到略什米爾,見一位出家人坐在樹下,身體枯瘦,蹲在爐邊燒火,兩位出家人即問:「是否認識祇夜多?」老者答曰:「認識,就在山上第三個石窟,即可見到他。」
兩位出家人大喜,直奔至山上,果見一老者在石窟中,再仔細一看,即是山下燒火的老者。驚問:「尊者有如此大的威德,為何還在山下生火,這麼辛苦?」
祇夜多聖僧答曰:
『回想過去生生世世的大苦,這又算什麼?』,『我的五官、身體、四肢,皆可砍下來當材燒。』兩位出家人再細問之,才知道在過去五百世中,有一世祇夜多聖僧轉了狗,每天又飢又渴,有一天跑到一夫婦家,先生在田裡做工,太太將做好的飯菜放至器中,有事外出,狗實在太餓,就溜進了家中,一頭鑽進器中吃個飽,結果身體在外,頭在器中,拔不出來。正逢先生回來,見狗進屋偷吃家中食物,極為震怒,拿把刀就把狗的頭砍了下來。在轉狗的一世中,每天都又飢又渴,非常痛苦,就只有這麼一次機會大吃一頓,卻立刻結束了生命。
兩位出家人聽了祇夜多的這席話,甚為感慨,深深覺得,如今的聖僧,過去世卻還這麼苦!那麼我們還不趕快修,更待何時?頓時一感動,兩位出家人即開了悟,成了道。
「我們學佛要發什麼願?」
「發願」可以轉業,有人說定業不可轉,其實完全看「願力」和「修功」,業還是可以轉的。若人造重罪,如今懺悔發願,決心持戒、修吃、修慧,重業還是可以減輕。或許不一定要受,但若是壽命到了,造了重業,就無機會挽救,來生就要受苦報。古云:
「莫道老來方學道,孤墳盡是少年人。」有人說造小罪不怕,若光造罪而不修,也還是要受
報的。
「發願」是我們的目標,是我們的希望,發了願一定要身體力行,不能間斷,不能有退心;要抱著「信心」、「誠心」、「恆心」,總有一天會達到目的,當業報來時,要當下承擔、忍受,並且更精進用功才能慢慢轉業,也唯有如此才能得救。這些道理在佛經中皆有詳
細的記載。
最後,勸大家發大願,消業障,早日皆成佛道,阿彌陀佛!